育儿星球|又到手足口病高发期,该如何预防?

2022-11-07 15:27 育儿星球


随着气温日益升高,各种致病菌生长、繁殖也开始加快,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导致人的抵抗力下降,因此现在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手足口病,加之幼儿年龄较小,所以更容易被传染。


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以口、手、足、肛周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手足口”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临床症状体征:根据发生发展过程,分为以下5期。

1期(手足口出疹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5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很强,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想要做到预防,就得先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

1. 接触或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2. 接触患病孩子的唾液、疱疹液或粪便。

3.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经飞沫传播。

4、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手等。




手足口病如何预防




得了手足口病,并不能终身免疫,所以预防很关键。

1. 6个月-5岁的孩子尽早接种EV71疫苗。

2. 讲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

3.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

4. 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5. 玩具、衣物、床单等要及时清洗、消毒。

6、二胎或多胎家庭中有孩子感染,务必严格隔离。                 




我们怎么做






为了确保全园幼儿健康,预防十分关键,我园针对手足口病的有效预防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

1.严把入园晨检关

     每天上午幼儿入园环节,保健医和班级老师都会为每名幼儿认真、细致晨检,确保入园幼儿的健康安全,严把入园**关。

防控不松懈




2.严格消毒制度

     保育教师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教室、盥洗室、触摸物、幼儿生活用品的清洁、消毒工作。全日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按时对玩教具及室内物品进行消毒,晾晒。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3.认真洗手清洁

     养成认真洗手的好习惯,饭前、便后按“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

                       






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障我们的小宝贝健康快乐地成长!